2018-8-20 08:20
宅~有何不可
全球頂尖機器人齊聚北京,隻?赴這場盛宴
全球頂尖機器人齊聚北京,隻?赴這場盛宴
高度仿真人1:1打造的“姚明”投籃機器人,四肢關節靈活如電影中走出的迷你變形金剛“擎天柱”,翼展超兩米能夠“自由飛翔”的仿生飛蝠……座標北京東南角,一大波外形功能各異的機器人已組團來襲。
8月15日至19日,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屆主題?“共創智慧新動能,共享開放新時代”的大會,吸引瞭來自全球的166傢展商,他們共帶來500多款各類機器人產品,獻上瞭一場名副其實的機械盛宴。
本次大會由論壇、博覽會、大賽、地面無人系統活動四大板塊組成。其中,博覽會和機器人大賽,無疑是吃瓜??們的最愛,各式新奇有趣的機器人被圍得水泄不通。中新社國是直通車也在機器人海洋中“遊”瞭一圈,並帶著問題與幾位觀?聊瞭聊。
聽完觀?們的天馬行空,再來聽聽專業人士的真知灼見。
世界機器人大會有機器人界“達沃斯”、“奧運會”之稱。本屆大會得到瞭來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IEEE RAS)、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等21傢國際機器人機構的支持,匯聚瞭?多該領域權威專傢。他們對機器人產業的現狀與新趨勢無疑最有發言權。
[img]http://n.sinaimg.cn/translate/116/w550h366/20180819/PO54-hhxaafy7753234.jpg[/img]
圖?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機器人足球賽。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中國機器人產業水平如何?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
中國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發展,將推動機器人技術進步、產業發展作?貫徹落實製造強國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五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年均增速接近30%,2017年達到近70億美元,其中工業機器人產量超過13萬臺。雖然機器人產業得到瞭快速發展,但我們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核心技術尚待突破,應用領域有待拓展,法律法規體系亟待完善。
——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曲道奎
2017年,中國機器人行業整體規模增速再創新高,近5年來平均增速已接近60%。同時國產工業機器人應用行業在繼續擴大,已涉及國民經濟39個行業大類、110個行業中類。也就是說,如今工業機器人幾乎遍及瞭中國製造業各個領域,機器人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滲透率越來越高,這也說明我國對於機器人產業具有較強市場需求。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艾傢瑞
與日本、德國相比,中國機器人使用密度還有很大提升潛力。預計2020年,中國機器人需求佔全球比例可以達到40%,這個比例是非常非常高的,意味著在中國之後將會有一個巨大的變化,也會深刻地影響製造行業,使其在全球更具有競爭力,幫助他們降低成本、提高質量,並且在長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機器人產業突破口何在?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
提到機器人,除瞭硬件,外觀形象和運動外,非常重要的就是後臺理解、預測、決策以及前端交互能力。因此,該產業下一個重點將在於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核心,即基於深度神經網絡與新算法,讓機器具備理解、思考、學習和決策能力,以便支撐機器人更好、更快地進入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錢暉
人工智能技術或者機器學習技術賦予瞭機器人分佈式學習的能力,1臺機器人學習5000個樣本可能需要8小時,?瞭加快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用4臺機器人同步進行分佈式學習,再連接起來進行數據經驗共享,從而將學習時間降低到2個小時。隨著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斷開發完善,更多人工智能技術將導入製造業中,從而進一步改變世界、改變製造業。
——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曲道奎
過去機器人更多集中於其機器屬性,即更多強調性能、可靠性、精度、速度和負載能力,而今天的機器人則更多強調柔性、智能和對環境的自主適應性。新一代機器人和大數據、AI、IOT,雲計算等技術已完全融合,形成瞭一個新生態系統。有瞭這種技術的變化和突破,未來機器人會拓展出更高性能、功能、智能和更廣闊發展空間。
全球合作生態怎樣搭建?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辛國斌
在新技術、新材料引領下,機器人產業鏈也正持續拓展延伸,涉及多個門類和領域,已很難出現全面掌控產業鏈的“全能冠軍”,但會產生許多來自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單項冠軍”。各方要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和理念,結合機器人全球產業鏈分工佈局和各國價值鏈比較優勢,攜手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佈局,努力促進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成果轉化、檢測認證、人才培養、資格互認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協同合作,共同打造符合互惠共贏理念的全球生態鏈。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
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結合必須要靠產業生態。人工智能的未來需要更大的開放與合作,一方面,單一的深度學習算法已經難以滿足人工智能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機器人”需要掌握著專業知識的各路創業者和科學傢進行緊密合作;另一方面,除瞭源頭技術的創新合作,各國還應就倫理、人文和法律等相關體系多交流,構架更加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法律體系。
編輯:楊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