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zone » 消閒 - 不解之謎 » 黔南尋謎


2014-3-21 16:22 Yoya_yoya
黔南尋謎

清明時節,我們帶著對黔南六大謎的疑問和興趣,踏上了貴州尋謎之路。黔南州地處雲貴高原,山路崎嶇,河流縱橫,有的地方甚至不通公路。

        經過長途旅程,我們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個叫姑魯坡腳姑掛村的地方。三都水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苗嶺山脈,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森林覆蓋面積達44%,縣府三合鎮依山傍水,海拔450多米。

        我們在村里看到,家家戶戶門前都有幾個圓滑的石蛋,這些石蛋大小不一,非常沉重, 好客的村民讓我們坐在石蛋上休息渴荼。聽我們要看岩石生蛋,熱情的吳氏村民主動為我們當嚮導,帶我們來到山谷中一小溪旁, 只見溪旁平整的岩壁上三三兩兩的排列著向外突出的圓溜光滑的石蛋!我們一時激動,竟忘了疲勞,連忙拍照。石蛋斜線排列, 靠左下的那個即將“出生”。

        待我們忙完,坐在田埂上休息時,吳村民說,這不算多,山上懸岩處更多。山被蒼翠的樹木全部覆蓋,坡度70多度,幾乎是直上直下,令多少探險者望而卻步。但探索慾望支撐著我們,一定要上去看個明白。吳村民帶著我們,幾乎像猴子攀岩一樣,手抓著樹枝、 滕條向山頂爬去。心裡早忘了這樣上去下來之路的危險。爬上70多米高處,在一懸岩絕壁處, 吳村民指著前方說:“到了。”我們抬頭一看,懸岩上一個石蛋突兀而出,映入我們的眼中。這真是岩石生蛋最壯觀的地方,只見大大小小的幾十個等待降生的石蛋佈滿了整個懸岩。就像一排母雞按先後順序生蛋一樣,有的只露出一丁點“蛋頭”,有的已露出一半,有的已擠出岩石就要降生大地。“生下”的石蛋沿著懸岩依次排列,大小不等,估計最輕者有幾十千克。石蛋為青赤色,表面有如原水斷面般的紋路,紋理清晰。突然,吳村民指著這個蛋說:“快生了!”果然,他輕輕一碰,石蛋脫岩而生。能親眼目睹石蛋降生,真是意想不到的事。吳村民告訴我們:石蛋要30年左右才降生一個,我們真是吉祥有福。無意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雙黃蛋構造的石蛋。

        我們看到地上有一個石蛋已開成兩半,吳村民說,這是去年幾個外國人上來後,為了弄清裡面有什麼東西,特地敲開的。對於岩石生蛋這一奇觀, 地質學家們考察後作出了不同的分析。香港大學地質系陳龍生先生認為,因此處山岩處在“下泥盆紀”地質層上, 它的形成已有四、五億年,在岩石最初形成和此後的擠壓​​中, 由於原始成分的差異和形狀的不同在地質運動中逐漸產生。又有的地質學家分析認為,這一現象可能是沉積礴石透鏡狀的岩石, 由於與周圍岩石不同,經過億年的滄桑風雨,它們相繼脫離原岩石而產生。還有的地質學家與生物學家通過石蛋外表木紋分析認為,可能是由於岩石中含礦物質的差異在地殼中受地熱形成一種結晶體,在地熱運動中逐漸脫離原岩石。也有的生物學家在現場觀察後指出, 三都縣的石蛋更多像恐龍蛋,但經化驗並沒有恐龍基因。他們的分析均有道理,但不管怎麼說,這有規律的、按秩序的在懸崖峭壁間定時生蛋的奇觀足以讓人著迷。

        三都另一奇謎是“冷熱洞”。洞中溫差極大,人在洞中行走,上身如處盛夏時節,而下身卻如處冰窟,1995年,香港翡翠電視台聞訊到“冷熱洞”拍攝專題片。攝製組人員為了親身感受,特地上身赤裸,下穿棉褲,進洞實驗。當兩位健壯的男人從洞裡出來時, 只見他們上身冒汗,而小腿不停地抖動。1996年元旦電視片在香港播出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有專家認為岩洞中的地面是一個大吸熱體,由於山洞空間氣流的流動,貼近地面的溫度就很低,而距離地面越遠溫度也就越高。一些地質學家則認為,洞中地表岩石與洞頂岩石結構截然相反,地面岩石是一種奇特的“冰石”,而洞頂岩石卻具有釋熱功能, 因而形成了這種溫度反差。但為什麼兩種不同構造的岩石會如此巧合地聚集在同一洞中呢?人們還曾推測: 億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的急劇變化,在這裡發生了極大的異變而生成了這個奇特的冷熱洞。解釋是多種多樣的,你不妨親身體驗一下。

        三都還有個謎,在拉攬鄉一帶的大山中,生長著一種奇異的草本植物,當地人稱“風流草”。這種植物枝纖細,呈嫩綠色,看似一般植物無異,但是奇妙的是, 當水族姑娘們對著它唱起情歌時,它便會隨著歌聲翩翩起舞,葉片呈分開,交叉,擁抱等,動作迷人,讓人陶醉。1991年,“風流草”到北京頤和園,上海,廣州等地進行了展出,看過“風流草”表演的各行專家提出過不同的觀點,香港中醫師李寶漢分析說,“風流草”像人一樣善解風情,能夠識別情趣, 是一種生命智能植物。而有的植物學家則認為,“風流草”的枝葉中含有一種能夠感受音頻的物質,情歌旋律優美,“風流草”正好能感受情歌的音頻,當它接收到這種信號後, 就能產生共鳴和振動。然而,究竟“風流草”為什麼會隨著情歌翩翩起舞,至今仍無定論。

        神奇的三都已讓我們捉模不透,而荔波縣的另一個謎又吸引著我們。荔波縣的茂蘭斯特喀原始森林是國家級保護區,是世界同緯度中僅有的亞熱帶喀斯特森林景觀, 是一個罕見的生物資源基因庫。在縣旅遊局老彭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一個叫多摩的瑤族村寨。據考證,瑤族的族源與秦漢時期的“長沙、武陵蠻”有密切關係。這裡的瑤族為白褲瑤,村民們依然保留著原始而古老的生活和耕作方式。細雨濛蒙中,在一片小樹林裡,我們找到了瑤族墓地,墓地佇立著一根根各式的瑤族人膜拜的圖騰柱,柱身雕刻著原始古樸的花紋, 中部扎著一對牛角,柱頂是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鳥。鄉長介紹說每當瑤族人安葬了先人之後, 便要以隆重的方式殺牛祭祖,把牛角安放於柱上。據州里的專家說, 這種瑤族人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圖騰崇拜竟和萬里之外的美洲印第安部落的圖騰柱極為相似。“圖騰”一詞,為北美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奧吉布瓦方言,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它民族也有與“圖騰”意義相同的名稱;如在澳大利亞有的土著部落稱之為“科邦”;我國鄂溫克族則稱之為“嘎布爾”; 這些圖騰形狀各異,為本族所崇拜。最早記述印第安語“totcm”一詞的是一名叫J.朗格的英國人。有關圖騰柱相似這一謎案,有的學者就認為,瑤族與印第安人同是山地民族,鳥與獸都是他們生活中重要內容,加上相似的環境氛圍形成了相似的山地文化,因而產生了這種圖騰崇拜的巧合。巧合論的觀點並不被所有學者所接受。而另一些學者就認為居住於黔南瑤山深處的瑤族有可能進行過大遷移,印第安人就是由中國的西南長途跋涉至美洲的。反對巧合論觀點的人還從一些考古中提出論據,在印第安人與瑤族的原始遺物中,還有不少相似之處,從而提出了印第安人與瑤族在很久以前同屬一支的可能性。

        黔南州的獨山縣之所以引人注目,無疑和“天外來客”相聯繫。據說在中國, 這裡是飛碟光顧最多的地方。獨山是以其境內的一座孤伶伶的山而命名的,當我們來到山腳, 看到這山確實與眾不同。1988年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獨山縣高三學生潘文海等4 位少年在該縣上空看到一個斜飛並向四周射出光束的物體,光束呈橙紅色,底部有火花似的紅點。令人震驚的是兩年後,獨山雲頂林場一片森林突然向同一方向傾斜折斷。這一奇特現像被一些人認定為是“天外來客”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跡,至今可見。1994年夏天, 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飛機途經黔南上空發現被一空中“怪車”跟踪,​​瞬間飛機無線通訊與地面失去聯繫,機長迅速打開飛機防碰裝置,隨後跟踪飛機的光盤便消失在獨山上空, 飛機也恢復了正常運行狀態。這樣的記載還有許多,為什麼天外來客會頻繁出現在獨山呢? 有人認為獨山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唯一著陸基地,還有人認為獨山的大地磁場與外星人有某種神秘的關係。

        時光匆匆,數日來的尋謎讓人流連,讓人深思。黔南,一塊豐富、神奇的土地。如果有一天,當你涉足這塊土地時,你可能又會發現新的秘璋、新的世界和新的答案。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黔南尋謎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